區塊鍊是啤酒,ICO是是泡沫,瘋狂且躁動的投機客們把啤酒瓶晃了又晃,然後打開了瓶蓋。 啤酒和泡沫被噴的到處都是,瓶中所剩的啤酒也不多了。 這個時候我們先要收拾完滿世界的泡沫,擦乾淨桌子椅子凳子和衣服,才有機會坐下來慢慢品嚐所剩無幾的啤酒的味道。 沒有泡沫的啤酒不是好啤酒,但泡沫太多又沒法喝。
泡沫的本質也是啤酒,只是不能喝的太急,要慢慢來,慢慢來。
ICO的三個本質
1、ICO的本質是公募替代私募
2、ICO的本質是預售產品使用權
3、ICO的本質是初創企業直接上市
對於希望PreAngel參與天使投資的海外ICO項目,希望能看過這篇文章並與我達成共識,否則我寧願去交易所購買您的Token也不會參與所謂是“私募輪”。
天上不會掉餡兒餅,但確實偶爾會掉下來一些稀缺的隕石。 隕石不常有但暴風雨常有,不能因為別人撿到了隕石,就以為天上掉餡兒餅了。 這種彩票中獎的好事,大部分時候是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冒然衝出去,可能會被雷劈,也可能被隕石砸死。 創業者的賺錢不二法則一定是創造有價值的“產品”,最後由“用戶”來消費,整個生態中一定要有人“消費”。 所謂的“消費”就是心甘情願的主動付出金錢,獲得產品和服務,但並不期待任何形式的“金錢回報”,投資和消費本身是有著不同的期許的。
即便在區塊鍊和ICO的時代,消費者和投資人史無前例地整合到了一起,消費者同時成了投資人,但兩種狀態的結合也是渾然天成的,核心是為了讓早期消費者體驗到產品 成長的金錢回報,消費者是第一屬性、投資人是第二屬性。 但現在變形了,大部分參與ICO的投資人,缺失了“消費者”第一屬性,破發也就在所難免了。
現在的亂象主要不能怪投資人,因為投資人一向是逐利的天性,哪裡有錢就去哪裡。 主要怪區塊鏈ICO的創業者們,大部分創業者偷懶了,因為市場狂熱的時候,私募來的太容易,就不想做公募了,但不做公募,真正的消費者怎麼會知道你的 產品和服務,更不會來“消費”你的產品和服務,沒有人消費,在交易所就不會有買盤。 而早期參與私募的投資人,他們沒有消費者第一屬性,手裡的籌碼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高點拋出獲利走人。 將來賣給誰呢? 如果沒人買,那就勢必破發割肉走人了。 這個時候留下的一地雞毛還是需要創業者通過“公募”行為來解決。
在區塊鏈ICO的時代,公募的本質是“營銷前置”,是“產品預購會”。 一場一場的全球路演,本不應該叫路演。 路演的本質是把證券賣給投資人;而今天區塊鏈ICO公募的行為,本質上是在銷售小部分產品期貨,接受訂購意向(並不真的收錢),然後在產品Demo上線之前分配 期貨配額(Allocation)。
1、ICO的本質是公募替代私募
2、ICO的本質是預售產品使用權
3、ICO的本質是讓初創企業直接上市
這是ICO的三個本質,重要的事情多說一遍,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這三點,就貿然All in區塊鏈,貿然ICO,就一定會走入一個必然跌破發行價的軌道。 不管過去多麼光鮮,當我們進入一個新世界,很多舊世界的認知和資源,一時半會兒是使不上勁兒的。
如果看透了ICO的這三個本質,相信你會跟我得出一樣的結論和新的行動綱領:
1、堅決的出海,在海外註冊投資機構
這點很容易理解,原則上所有的ICO基金會或者BVI公司都不會針對中國公民進行公募,要想參與投資,通過項目的KYC實名認證,一定要有境外身份或者投資機構主體。
P.S. 2014年PreAngel已經在美國註冊天使基金
2、在政策未明朗之前,不投資中國出海公司
這點也不難理解,因為剛剛出海的中國團隊,在海外沒有任何積累,用戶在國內、品牌在國內、團隊大部分時間也在國內。 他們在海外使不上勁,需要較長的適應期。 而此時,很多原生美國、歐洲的區塊鏈團隊,原來積累的品牌和用戶天然就在海外,這是他們的天生優勢。
即便對於那些矽谷和歐洲的華人,他們也比境內這些本身很優秀的B、C輪創業者有優勢,在海外積累的資源第一次在價值上超過了中國這個大市場的積累。 我相信中國對區塊鏈ICO的監管政策一定會出台並逐步完善,但是在政策明朗之前,在ICO還簡單被歸屬於非法集資範疇的時候,我不得不暫時放棄中國團隊的ICO投資。
3、忘掉私募,ICO只有兩輪:天使+公募
這也是針對境外ICO團隊的忠告。 先拿一輪天使,獲得啟動資金,這部分錢解決兩大問題:測試版研發經費和全球路演(營銷)的成本。 天使輪200萬美金或者等值的BTC/ETH足矣,公募部分800萬美金,一共1000萬美金,對應20~50%的Token流通量,也就是說,總體公募定價的估值在2000萬美金 ~5000萬美金之間比較好。
很多ICO創始人可能覺得5000萬美金的估值限制了他們募集更多錢,浪費了大好的圈錢機會。 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只看到了ICO圈錢容易,沒看到TOKEN價值經營的難度。
4、ICO不是捷徑而是責任,公募只是起點
通過公募募集到1000萬美金的BTC/ETH之後,一切才剛開始。 如何用好這筆錢,開發產品推廣服務,最終做到團隊、天使投資人、公募投資人(消費者)、交易所投資人(消費者)和未來所有合作夥伴以及消費者的多贏,這 才是最大的考驗。
騰訊的股票一直漲,不是因為馬化騰自己做市拉盤(所謂的坐莊),而是因為大量的用戶心甘情願的花錢消費騰訊的遊戲,貢獻利潤給騰訊。 坐莊的唯一目的是割韭菜,這是萬萬不可的。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如果想要你的Token在長線看來一直漲,唯一的核心手段就是開發出白皮書描述的產品,消費者真的花錢來用你的產品,消耗你的Token(Token回到基金會或者BVI公司 賬戶),就像Ether這類公有鏈的Coin,都是GAS會被消耗掉。 要把你預售出去的Token賺回來,這是基本目標。
我們都知道開發產品需要周期,短時間內產品沒上線,但你的Token已經在交易所交易了,該如何維護你的幣值? 這個時候只能靠“向潛在用戶販賣夢想”了,說到底就是營銷前置,讓大量的用戶提前買單,不斷地來形成買盤。 這個過程是一個系列的營銷推廣,結合產品的每一次Milestone。 所以很多ICO項目每週都要在Telegram和Beechat或者社交媒體公佈自己的開發進展,任何好消息都要第一時間放出來讓社區知道,讓消費者看到,讓他們一方面堅定信心持有Token 不拋,另外讓更多的人看好並買入或者加倉,持續創造買盤。
當然,這對ICO創始人的PR和營銷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戰。 沒辦法,這個新的時代,創業者能力確實需要提高了,只會埋頭乾活不會營銷推廣的創始人,可能要找到合適的Cofounder來彌補。 因為ICO的本質是公募,公募的本質是營銷前置,是產品使用權預售。 以前募資面對少數機構投資人講明白技術的優勢可能就拿到錢了,現在要面對大量的小白消費者來講出你的優勢和特點,方式方法肯定不同了,對創始人的 能力要求也變了。
如果創始團隊營銷能力就是很差或者產品開發需要較長周期,公募效果不理想或者持續不了那麼久,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想就有必要引入做市商幫忙了,這是有成本和代價的,但也是不得已的。 做市商一方面提供流動性,另一方面也要護盤。 如果私募太多,每個投資機構手裡籌碼太集中,基本上是無法護盤的,除非都鎖幣,但是鎖幣也終有解鎖的一天,這些私募機構終究是要獲利走人的。 如果不是賣給大量的真實用戶,那就只能是賣回給團隊了。 這樣來看,早期的私募就真的成了高利貸。 除非你任期跌破發行價,在這種情況下,當年這些擠破腦袋要你給額度,要投你的私募投資機構未必會給你好眼色看。 試想一下,你能承受得了嗎?
考慮到破發的壓力,以及未來自己要回購的成本,發行價就不能定太高,在產品真正開始盈利(賺回Token)之前,所有的天使、私募和公募的ETH和BTC,都是“ 借來的”,都是要還的。 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掂量一下自己將來的“償還能力”。
除非你就是來割韭菜的,但這種項目絕對不是我要參與的,我也承受不起陪人割韭菜的因果報應。 現在幣圈大佬們賺了不少錢,但很多人收的不是智商稅,是貪婪稅。 但他們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終有一天也會繳同樣的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繳稅。
5、合格的公募應該有10倍的超額意向
這是我的一個拍腦袋的數字,靈感來自於我們在矽谷投資的ArcBlock項目的ICO,雖然他們公募只融12500ETH,但實際排隊註冊的白名單所提交的投資意向總額是100萬ETH。 對於這類項目,早期投資人就不用擔心後期的買盤不足。 團隊做了充足的公募路演,向未來潛在用戶傳達了正確的信息,收穫了消費者的認可,他們用錢投票。
很多交易所對申請上架的Token也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Telegram群要有2萬人,這都是看社區規模和成熟度的指標。 10倍超額認購代表著營銷前置做的比較合格,能為二級市場積累足夠大的買盤,能夠掩護早期的天使投資人獲利撤退,也預防了籌碼過於集中在少數私募手上,將來 他們拋售的時候都是實實在在的砸盤。 如果籌碼及其分散,也就避免了被人砸盤的可能性,分散在全球的潛在消費者聯合起來砸盤是很難的,除非公司真的出現了重大事故。
所以我給海外優秀區塊鏈團隊ICO的建議就是先設定好流通盤比例,然後20%做天使,80%做公募,不做私募。 其中20%天使拿到之後,一邊做開發,一邊做全球路演,線上線下營銷齊頭並進,收集Token購買意向,後台審核篩選出真正的目標消費者(投資人),然後在達到10倍超額認購之後 ,借助產品Demo上線的時機開盤公募,把籌碼分散給10倍的購買者,每個人10個ETH之內的額度,不滿足的消費者自然會去交易所開盤后買。 對於一個優質的Token,肯定會有10倍以上的回報,那麼交易所貴點兒買也無所謂。 不要貪圖早期的折扣,直接在一線交易所等著上架後高價買進其實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因為一級市場還是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
6、一二級聯動,甚至要把二級市場作為主陣地
ICO可以簡單理解為壓縮了時間週期和金錢成本的IPO,直接排擠了私募環節,從天使直接到公募,到交易所。 所以天使投資的下一個環節就是交易所了。 對於天使輪看過但心裡不確定的項目,之前我們可以等到PreA再溢價進入,而今天沒有PreA的機會了,下一輪就在交易所見了。 所以天使投資人也要組織二級市場基金,在二級市場買入曾經錯過的好項目。
數字資產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的二級市場雖然都是二級市場,具有很高的流通性。 但是本質上還是有不小的差別,因為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有很多信息披露,財務報表。 而數字資產交易所的項目本質上都還是初創期,信息不完善,財務報表也很難看,還是更適合早期投資人判斷。 或者說,早期投資人終於有機會在二級市場發揮一定的優勢了。
另外,ICO的天使輪雖然有折扣,但是也會鎖幣,流動性相對於二級市場差很多,籌碼鎖定也會有一些機會成本,導致錯過一些運作短波的機會。 所以即便是自己天使輪投過的項目,在二級市場繼續買入,也是一個不錯的盈利機會。 也能順便幫團隊做市值維護,提供流動性,畢竟我們跟團隊一起並肩作戰,更加知根知底,當市場上有風吹草動,或者競爭對手惡意黑公關的時候,更加凸顯二級市場市值管理的必要性, 控制幣價的大幅度波動。
一個優質的Token要有自己正常合理的成長速度和軌跡,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暴漲暴跌都會影響項目的正常發展。 就像張學友的演唱會,如果黃牛把票價炒上天,那麼早起買票真的想看演唱會的那些粉絲,可能也會動搖,賣掉已經十倍溢價的票,回家看電視,最後演唱 會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本末倒置的項目,最終一定會有人是輸家(被割韭菜),也不會成為區塊鏈時代的騰訊、阿里巴巴、Google、Facebook和Amazon。 只會成為歷史短暫的流星,成為投機者的賺錢工具,最後留下團隊受盡職責(甚至被韭菜唾罵和追殺)。
二級市場的管理很重要,不能暴跌,也不能暴漲,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睡得踏實。
7、2018年的重點還是公有鏈、協議層和基礎設施投資
現在區塊鏈項目五花八門了,各行各業就來發Token了。 但我發現大部分還是炒概念,趁熱點。 真正符合區塊鏈精髓的項目還很少。 這也很正常,畢竟區塊鍊是認知革命,很多人的認知還沒跟上,他們設計的產品肯定很蹩腳。 另外,基礎設施還停留在DOS時代和撥號上網的時代,體驗很差,無法支持大規模高並發的DAPP應用體驗,這些都還有待完善。
所以我認為2018年還是基礎設施年,我們期待EOS為代表的區塊鏈3.0基礎設施的上線,期待去中心化交易所,期待跨鏈協議,期待更好用的錢包,期待更多的區塊 鏈人才,期待大量的Old money進入區塊鏈行業。 雖然我們知道最終互聯網勝出的是騰訊為代表的超級應用,因為自帶流量,自帶消費場景。 但是眼下的重點還是修繕基礎設施。 而且從商業模式來看,公有鍊和協議層的Token本質上是生態幣,可以跟比特幣等一樣被歸類為Coin,衡量他們價值的標準跟衡量一個國家一樣,他們是事實上的數字王國 ,擁有總量嚴格恆定的Currency,稱之為CryptoCurrency,隨著進入的移民和創業者越來越多,他們的Coin自然會漲價,最終他們的區塊鏈生產總值(類似於GDP)要 跟流通Coin價值趨於相同。 所以公有鏈的創始人也要像國家領袖一樣具備生態領導能力,社區領導力。
衡量一個國家,我們先看制度,再看領導人,第三才看技術;衡量一個公有鏈也類似,先看共識機制,再看團隊領袖,第三再看技術實力。 因為前兩者有了,技術可以靠社區力量補充。 這基本上已經是區塊鏈投資圈的共識了。
領導力至關重要,因為ICO的第四個本質就是:
販賣夢想!
去吧,去販賣夢想吧,別偷懶,所有的線上線下路演,所有的Meet up,一個都不能少。
不要因為給私募打個電話就能搞定1萬ETH就想著省去10場韓國、台灣、日本、迪拜、柏林、倫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香港、烏克蘭的線下宣講。
想偷懶就別創業,更別在區塊鏈世界創業啦,因為你不配,你仔細想想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