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互動設計流程(一):需求分析(轉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摘要: 主要從業務需求、使用者需求、分解關鍵因素三個方面來分析明確目標使用者 、明確目標使用者的需求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主要從業務需求、使用者需求、分解關鍵因素三個方面來分析。一起來文章中看看吧~

進入到騰訊工作後,由於處於廣點通廣告部門,平時的設計呈現多與業務相關,基本是以B端設計為主,對於傳統互動設計的方法論有點生疏了。所以特在此整理,同時也分享給有需要的同學。

該系列互動設計文章,抽取工作中需要的核心步驟,預估計有6篇,暫擬定如下內容:

  1. 互動設計流程一之需求分析

  2. 互動設計流程二之架構設計

  3. 互動設計流程三之流程設計

  4. 互動設計流程四之頁面佈局設計

  5. 互動設計流程五之互動文件輸出

  6. 互動設計流程六之設計測試與評估

工作中,設計師與上游(產品經理)與下游(開發)進行交接之時,都是以需求為單位,我們需要明白每一個需求背後真正的業務訴求和使用者訴求。

對於需求分析,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1. 業務需求;

  2. 使用者需求;

  3. 分解關鍵因素。

一、業務需求

首先整個產品是有一個綜合目標的,例如:摩拜單車和ofo單車產品的最高目標都是成為最大的共享單車平臺,這個目標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廢話。其實不然,這個目標有時候可以看出產品最後的走向和商業模式,我們就可以看出摩拜單車是通過共享經濟進行盈利和變現的。

其次,你所接受的每一個小模組都是有他的業務需求,例如:註冊與登入模組,是方便進行使用者管理並且增強使用者粘性,說的再現實狗血一點,你使用者活躍度高,出去融資就很簡單(當然要有一定的變現能力)。

這裏有一個GSM模型可以應用:目標Goal,就是你的模組業務目標;訊號Signal,要讓使用者產生什麼樣的行為;metric衡量指標,量化到某一個具體指標上(在C端產品上往往是點選率和轉化率等)。

結合具體例項說明,我目前在做的模組是廣告流量診斷,整個平臺的綜合目的是幫助運營更好轉化流量、提升盈利能力結合GSM模型,這個模組的目標goal是快速分析診斷出波動等異常來源,以便進行更正。

這個模組的signal是運營們使用這個模組定位到了相關問題,這個模組的metric衡量指標是運用這個模組廣告流量的相關指標(如ecpm)得到提升。

在這個模組下,每一個小功能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思考,再結合我自己手裏的例子,診斷出來的分析結果有好幾部分,每一個部分的作用是什麼?運營用這個部分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我們都應該去思考,這個過程中可以模擬使用場景。當然不用每一個功能點都這樣列出來,在腦子裏面明確下來就行,畢竟每一個無論是大模組還是小模組都是有作用和存在的意義。要是沒有,那做出來幹嘛?

二、使用者需求

使用者需求是產品和設計師需要時刻記在心中的,畢竟最現實的評價一個產品的維度就是產品的使用者數和活躍度,但是有時候使用者需求和業務需求會有一定的相悖。

最簡單的例子:很多軟體採用廣告這種最為簡單的變現模式,但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廣告越少越好,廣告也的確是一定程度上破壞使用者體驗,這個時候就需要產品和設計師做一個很好的平衡。

使用者需求可以從以下兩個步驟進行確認:明確目標使用者 、明確目標使用者的需求。

1. 明確目標使用者

這個應該很簡單,不用多說,市面上基本所有的產品都有相應的目標人群,如果目標人群有比較突出的特點,往往互動設計師還回去構建使用者畫像,來更精準定位自己的使用者群體。

再舉個例子:我目前所做的專案,是一個B端專案,它的目標人群是廣點通(騰訊社交廣告)相關流量的運營和產品,B端產品去構建使用者畫像的重要性沒有C端那麼高,因為B端使用者本身就是一群高度整合有特點的人群。

2. 明確目標使用者的需求

使用者需求有時候並不能直接從使用者口中得知,因為很多使用者並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印象很深的是,在《簡約至上》這本書裏面提到:一個使用者說,我現在需要一個饅頭,最好的方法我們並不是給使用者一個饅頭,因為我們知道這裏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是「使用者餓了,想吃東西」,這個時候如果你提供一個雞腿給使用者,大部分使用者都會更加高興。

這裏可以借用kano模型進行分析,如下圖所示(圖片摘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時候使用者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一旦我們的產品能夠提供超出使用者預期的功能,就會大大增加使用者滿意度。

進一步解釋一下kano模型,最下方的紅色曲線,是使用者認為必須要有的功能,這一類功能是軟體中必須要存在的。例如:音樂軟體中的收藏歌曲/喜歡歌曲,這種基礎功能缺失則會極大引起使用者的不滿。

中間的綠色曲線,就是使用者明確提出的需求,就是越多越好。上面的黃色曲線,屬於興奮型需求,就是使用者本身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一個產品能夠有幾個興奮型需求,那麼使用者的滿意度則會更好提升,上文所說的提供給使用者雞腿,就是屬於興奮型需求。

kano模型

那麼具體如何分析使用者需求呢?

這裏需要結合「目標使用者+使用場景+使用者目標」,結合例子,廣告流量診斷模組:

  • 目標使用者就是負責相關流量的產品和運營;

  • 使用場景就是定位相關的廣告和流量進行診斷分析;

  • 使用者目標就是通過流量診斷分析出一些現象是原因,進行定位,快速跟進提高服務效率。

「使用者目標」和「使用者需求」我認為是十分接近的,沒有必要分的太細,結合到具體場景(尤其對於C端產品),更容易得出結論。

三、分解關鍵因素

這裏的關鍵因素聽起來比較抽象,主要可以從使用者動機/使用者擔憂/使用障礙三個方面對需求進行細化。

  • 使用者動機就是指我們通過加強和完善使用者的動機來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

  • 使用者擔憂指的是使用者擔心的如隱私洩漏等問題;

  • 使用障礙指的是流程中不流暢的地方。

同樣的舉例說明,目前的流量診斷模組,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使用者需求是通過分析單股流量或者對比分析,分析出資料波動原因快速進行定位。那麼使用者動機就是更好更快速進行定位,使用者擔憂會有資料的準確性/分析的時長/頁面內容的承載量,使用障礙我理解更多就是互動細節的設計不足。

以上距離的是B端產品,其實體現的不夠明顯,在C端產品中,使用者動機往往就是通過「人性」來設計,貪/虛榮/懶惰/從眾心理等。

通過以上3個步驟,應該能夠比較好的確定使用者需求,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結合使用場景和目標人群的特性進行思考。

下一篇文章見~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互動設計流程(一):需求分析(轉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