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中國芯第一次“突圍戰”

這是一次關係到未來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合作”。

上週,一則簡短而“有力”的消息傳來,ARM中國合資公司已於4月底正式運營,中方投資者佔股51%,ARM佔股49%,這家新公司將接管ARM在國內的 所有業務。 考慮到上個月國內因為某興事件才全國沸騰了一番,此時開始正式運營,可謂一個“完美時機”。

那麼究竟全球半導體“隱形巨頭”ARM為什麼會接受中資注入、成立合資公司? 這件事對於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來說又意味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

合資的6個實際情況

1、“中資”注入確有其事

ARM中國分公司,之前為ARM英國母公司獨資,通過“中資注入”,已經變為合資公司。 雙方持股比例為:中方 51%、ARM 49%。

2、ARM中國和ARM母公司的新關係?

ARM最關鍵的相關專利,均集中在ARM母公司手上,被注資的ARM中國分公司沒有直接擁有這些專利的所有權。 據作者了解,ARM中國原有的高層都是華人,而且都服務很長時間,團隊相對穩定,估計注資將不會影響ARM中國的實際運營。

但之後與中國相關的所有業務,將由ARM中國來開展,中國合資公司將“自負盈虧”。

另據虎嗅從知情人士了解到的情況,未來ARM中國方面研發的技術產權將留在合資公司。

3、新ARM中國的公司目標

只要打開ARM中國的新首頁,你就會看到這樣兩段話:

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依托ARM世界領先的生態系統資源與技術優勢,立足本土創新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致力於成為中國集成電路核心知識產權開發與服務 平台,支持並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

作為ARM公司在中國IP業務的總部,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將向總部設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開展集成電路知識產權(IP)的授權與技術服務;並結合中國市場需求自主研發基於ARM 技術的IP與標準,賦能中國智能科技創新。

4、ARM中國已經正式開啟招聘

ARM中國的新網站已經添加了官方的社會招聘入口,並且是應屆、實習、社會三大渠道同時招聘。 其中規格最高的社會招聘,一口氣列出了37個職位,涵蓋了CPU、GPU、IoT、AI、軟件等多個方向。

5、並非“ARM mini China”

在之前的諸多報導中,有一個“ARM mini China”的代號被經常提起,甚至有媒體稱它為新公司的名稱,但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

虎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的真實情況是:“‘ARM mini China’肯定不對,只是曾經提過‘China mini ARM’。”

6、無論合資是否成功,ARM都對中國市場“勢在必得”

“中資注入”並非ARM進軍中國的“起點”,ARM已經在中國做了一系列部署,合資只是順水推舟的一件事。

說完6個必須了解的情況,我們再來詳細說下ARM早已啟動的“中國野心”,以及這一事件的意義。

ARM“中國佈局”早已啟動

雖然ARM在中國相當低調,但ARM在中國的很多“動作”,實際上都能在公開資料中找到。

以此次將被注資的ARM中國主體為例,其正式名稱為“安謀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9月更名之前叫“安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不過目前其各種工商註冊信息中,“中資注入”的事實暫時還沒有體現,股東方面依舊是ARM母公司:ARM Limited。

除了名字加入“中國”之外,ARM在中國的“佈局”還包括另外3個方向,包括孵化器、投資管理平台和產業基金。

ARM中國目前的孵化器生態相關企業信息,來自天眼查

孵化器方面,牽頭的公司是“北京安創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安創通過投資的方式在上海、深圳、南京、重慶、合肥建立了另外5家“安創空間”子公司。而在北京安 創中實際扮演大股東身份,同時還是另外5家“安創空間”實際控制人的楊宇欣,目前是中科創達的員工,再之前的職位實際上是ARM亞太區移動計算市場經理,負責亞太 區相應的推廣工作。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整個孵化器的覆蓋動作從2015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隨後在2016、2017年被持續推進。 相應的“安創孵化成長營”活動早在2​​016年中就開展過,出現在這個營當中的國內創業公司也包括了深鑑科技、Perception、西井科技等一批明星。

然後是投資平台,核心的公司是“深圳安創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同時是另外4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這4家公司中最早的成立於2016年中,有兩家在2017年 9月同時成立、最後一家在2018年3月成立。

最後是基金,早在2017年初,科技部官網就官宣了一支名為“厚安創新”的基金的建立,其中投資方除了ARM,還有中投公司、絲路基金、新加坡淡馬錫、深圳 深業集團、厚朴投資,另據媒體報導,該基金的規模為8億美金。

鑑於這些動作從2015年開始就已經開始進行,而且整體進展在此次合資之前已經趨於完善,可以看出ARM早就對中國市場“有所圖謀”。

當然,仔細看的話,還是能看到一些與此次合資相關的“蛛絲馬跡”,假如我們用2018年畫一條分界線,上文提到的這一堆公司中,只有2條公開信息更新:

  • 安謀中國在今年1月份備案了一個全新的網址“armchina.com”。 另,ARM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並沒有給國家設立專門網頁的“傳統”。

  • ARM在國內的3家投資平台公司,深圳安創股權投資、寧波安創成長、寧波安創供應,今年3、4月都進行了註冊資本變更,變更之後註冊資本綜合達到16.1億元。 大概率與中資注入相關。

從ARM中國的一系列中國化時間來看,這次合資時間並不是由某興時間刺激所導致,而更應該是ARM和中國之間一個既定的計劃。

依靠商業和生態驅動的ARM



ARM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影響巨大,這一定程度上與ARM屬於RISC架構路線相關。 RISC與英特爾主導的x86為代表的CISC架構路線相比,天生就比較高效。

另外一個ARM被很多人所熟知的是它的IP銷售商業模式——ARM 只做芯片設計,和設計授權這一件事。

一般來說,芯片行業擁有非常多細分的環節,這些環節又會對應非常多的公司。 其中極少數公司選擇將盡可能多的環節掌握在手中,從芯片的設計、到芯片的製造、再到芯片的銷售。 剩餘大多數都傾向於選擇其中一個、或者數個環節,爭取在這些小環節中獲得自己的優勢和話語權。

而ARM瞄準的,就是處理器的設計環節,更準確地說,是ARM自家“Advanced RISC Machine”架構的設計工作。 這些設計工作最後轉化為芯片源代碼。 ARM可根據用戶的需求、能力向他們分別出售處理器指令集架構授權,或某個處理器IP的源代碼和微架構設計的知識產權使用權。 用戶可以根據ARM架構授權規範自己設計處理器,也可以在ARM提供的處理器IP基礎上添加其他外設IP以及自己設計的IP,再經過仿真綜合佈局佈線等工作,最後送到晶圓廠將 這些芯片生產出來。

這一套體係有幾個關鍵的優點:

  • ARM不負責最終的產品製作和銷售,風險較小;

  • ARM靈活的授權模式增加了廠商的靈活度,變相降低了廠商進入生態的門檻;

  • ARM只需要專心推進指令集、微架構相關的核心技術;

  • ARM的授權機制,保證了整體生態的秩序,維護了軟硬件生態的良好兼容。

也正是上面這一系列優點,讓ARM在一眾RISC架構路線的指令集架構中脫穎而出,並且以一個極小的體量數次在細分市場中戰勝了英特爾這樣的巨人。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一下,雖然2016年7月ARM已經被日本軟銀集團收購,但事實上這並不是ARM第一次收到收購要約,早在2010年,蘋果就曾表示要以85億 美元的價格進行收購,只不過最終ARM董事會選擇了拒絕,理由也很簡單:

蘋果自己有生產ARM處理器,蘋果收購的理由就是要消滅競爭對手,而ARM不希望這樣子的事情發生。

正如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給虎嗅做出的說明:你就把ARM想成一次眾籌,這些生產和使用處理器的廠商就是給錢的,而ARM籌到了這些錢就去研究下一代更強 的技術和產品,然後再去收廠商們下一輪的錢。

在這種模式下,驅動整個ARM體係不斷往前的,不再是一個廠家,也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整個生態,以及背後的商業價值。 重視商業價值的力量,這也是ARM會推進這次合資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內現有的半導體生態狀況

在中國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歷史上,“獨立自主”這4個字被強調過無數次,最終憑藉中國人的勤奮,實際上還是拿出了不少“可圈可點”的產品,其中有兩個 系列是既造了芯片,同時又在努力打造生態的:一個是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一個是江南計算所的申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兩個系列的芯片的指令集並非“無中生有”,其中龍芯採用的由MIPS指令集自我改進出來的LoongISA指令集、申威採用的是DEC Alpha指令集。 前者最終還是向MIPS購買了指令集的授權,後者的指令集專利其實已經過期。

在整體半導體產業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龍芯和申威還是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龍芯持續迭代,雖然沒能進入消費市場,但也上了北斗衛星。 申威最新的旗艦則被直接拿來打造成了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並且因為其架構和設計方面的優勢,還在很多環節擊敗了國外英特爾等巨頭構建的超級 計算機。

可惜的是,這些“突破性”的產物並沒有辦法憑藉一己之力打造生態系統。 以龍芯為例,其最早曾和微軟合作,提供過微軟最精簡的Windows CE的支持,而後又轉向Linux的生態圈。 在2016年底其最新的“龍芯3A3000”處理器發布之時,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曾在文章描述了這顆芯片的主要用途:“以政府辦公為代表的事務處理”。

而更加專用化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則要好上不少,畢竟能用到超級計算機的應用場景,也就不怎麼在乎再為這個應用開發、改進一款軟件了。 但反過來說,申威處理器也的確不怎麼可能被應用到消費級市場當中去。

公允地說,不論是龍芯,還是申威,雖然硬件方面已經有所進展,但在軟件生態上,都存在不小的“坑”。 這種結果其實也不難找原因,一邊是做完硬件做軟件的工程師,一邊是全球性生態、到處都是程序猿。

回望處理器架構中“兩大巨頭”x86和ARM,他們的成功都相當“複雜”:要有’Wintel’、“AA”這樣親密的軟件端戰友、要能夠吸引足夠多的開發者、要 能夠不斷隨時間提升硬件水平,最終這些因素會形成一個生態。 生態的優劣將直接決定一款產品、甚至是一家公司的生死。

另外一個關鍵是時間,還是以x86和ARM為例,x86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不僅是計算機浪潮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同時也參與了最早的處理器生態建設。 ARM的崛起也很“順理成章”,當年CISC架構路線處理器不斷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來能效比不高、無法小型化的問題,眾多的移動端設備急需ARM來解渴。

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半導體體系,甚至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很難遇到並且把握住這樣的機會。

“中國ARM”的真實意義?

羨慕但是又不只是想跟隨——這估計是中國半導體科研人對於外國“Wintel”、“AA”這種比較完善體系看法的最好概括,正如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自己寫的那樣:“當’ 馬仔’,是難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

說是不安全感也行,說是希望核心技術想要獨立自主也行,這種情緒實際上對ARM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因為ARM想要的,並不僅僅是中國的市場。 —— 更重要的是,ARM想要在中國成為主流半導體處理器架構,並讓中國成為ARM全球的下一個生態支撐點。

事實上,2017年底的行業會議上,鄰國印度就將RISC-V指令集定為了“國家指令集”。 前者是一款開源的指令集,因為“不收知識產權費用”的優點也吸引了不少公司參與。

“國家指令集”這個做法也有深意:集中珍貴的半導體人才,集中攻殼一種指令集下的處理器研發,雖然不同項目容易構成直接競爭,但對於上層生態來說,吸引力就大了不 少。 不過截至目前,印度方面還沒有太大的進展傳出,一定程度上與RISC-V指令集開源但同時難度較高有關。

這個時候我們再反過來看目前中國的狀況,不僅沒有主導性的指令集架構,而且大家都想要發展“自主”的處理器技術。 但限於半導體廠商的技術保密和軟件生態的薄弱,中國一直無法進入生態良性循環。 相反ARM所採用的是知識產權授權模式,所以國內客戶跟國外用戶一樣,只要給錢就能拿到芯片的源代碼,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拿架構授權自主開發處理器。

於是乎,中方給ARM中國註資就變成了一個最優的變通方案: ARM依舊擁有現有處理器知識產權的所有權,ARM中國合資公司排他性擁有ARM在中國的市場,同時合資公司將開發自主的ARM兼容處理器和其他IP,並擁有其產權。

不同於過去的一些合資只是賣現有甚至是過時的技術,或者在其他地方沒有市場的產品,ARM中國合資公司開創了面向未來的合資新模式。

隨之湧向ARM的,將會是一大批世界最勤奮的半導體工程師,以及全面、國家牽頭的資金支持。 當然,ARM最想看到的還是國內ARM應用遍地開花,甚至是國內貢獻出更多有利於ARM發展的新核心技術。

此前流出的ARM中國集資PPT(給出了一堆假設條件,ARM中國2021年將上市)

而對於中國來說,這個方案的好處也非常明顯—— 將中國半導體市場的紅利,從全部流向國外,轉為一部分留在國內。

這不僅僅是錢的事,還包括人才培養、半導體生態建設等多個方面。 例如,目前ARM中國的新網站已經添加了官方的社會招聘入口,並且是應屆、實習、社會三大渠道同時招聘。 其中規格最高的社會招聘,一口氣列出了37個職位,涵蓋了CPU、GPU、IoT、軟件等。

“招聘並且使用本地人才”應該也是中資注入的一個附屬條件,因為數量不算太多,這一批崗位的主要目的是負責國內具體項目和客戶的對接工作,當然也有可能進行一定的專利技術 研發,他們將近距離觀察到ARM的技術儲備和經營方式,絕對算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在有學習先進技術的機會時,的確應該有必要把民族情緒控制一下。

寫在最後:誰都不能沒有中國

在整體中美經貿、技術大對抗的大環境下,ARM能夠和中國達成這樣的合作,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

事實上,半導體領域正在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跑步衝刺”進中國,以前一陣子一眾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公司進駐南京為例:台積電帶來了16nm製程的12英寸晶圓廠、欣 銓帶來了成熟的半導體測試封裝技術、ASML直接進駐南京提供光刻機全方位服務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趨勢? 原因很簡單: 這些公司都害怕錯過中國。

在持續“超速發展”的半導體行業中,搶奪市場與技術一樣重要,尤其還是在摩爾定律持續逼近、半導體巨頭之間互相滲透、跨界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

這也算是中興事件之後,商業驅動的半導體業給出的一份答案—— 儘管先進技術有禁令,但是面對同時擁有市場和發展決心的中國,沒有哪家科技公司能視而不見。

以“ARM中國”作為第一例成果的中國半導體“突圍戰”,才剛剛拉開序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李賡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 虎嗅網 )及本頁鏈接。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3734.html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中國芯第一次“突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