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從清水會盟到平涼劫盟,再到長慶會盟,淺談安史之亂後唐蕃的“愛恨情仇”

從清水會盟到平涼劫盟,再到長慶會盟,淺談安史之亂後唐蕃的“愛恨情仇”

   唐代 吐蕃國自西勃興,與唐王朝對峙,分庭抗禮。 時而進犯,時而求婚;時而掠地,時而請和。 而唐廷則或征伐防禦,亦或綏靖安撫。 這種戰和交錯的局面約略持續了二百餘年。 其中有一次講和會盟就是公元783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舉行的。

blob.png

  清水之盟,即清水會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與吐蕃第六次會盟、第三次議定邊界。 在此次會盟中,唐割讓了被吐蕃佔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與吐蕃和好。 不過吐蕃對會盟並無誠意,最終釀成平涼會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殺,唐盟使渾瑊險些喪命的劫盟惡果。

  763年 安史之亂 結束不久,吐蕃軍隊大舉進攻唐朝並佔領長安15天。 唐代宗 倉皇逃往陝州,大將 郭子儀 率兵勤王逼退吐蕃。 雖然吐蕃放棄了長安,但卻佔領了鳳翔以西的河西地區。 779年,唐代宗病逝,吐蕃糾集南詔等附庸大舉進攻西川,唐將李晟率神策軍馳援西川守軍,重創吐蕃南詔聯軍於大渡河。 之後吐蕃請和, 唐德宗 因決心討平藩鎮以及對回紇的深惡痛絕,派遣使臣積極謀求與吐蕃結盟共擊回紇,並在詔書中改“獻”為“進”,“賜”為“寄”,“領取”為“領之 ”,以表示兩國的對等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幕府齊映、齊抗、鴻臚卿崔漢衡、計會使於頔、樊澤、入蕃使判官常魯在清水縣,與吐蕃 大相尚結贊、大將論悉頰藏、論臧熱、論利陀、論力徐會盟,釐定兩國邊界:“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 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度水之西南。盡大河北自 新泉軍抵大磧,南極賀蘭橐它嶺,其間為閒田。二國所棄戍地毋增兵,毋創城堡,毋耕邊田。”

blob.png

  之後,爆發了涇原兵變,吐蕃表示可以幫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應讓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後來僅出一偏師二萬,主力駐紮在邊境觀望。 叛亂平定後,唐德宗想讓駐守安西的李元忠與駐守北庭的郭昕撤回長安,遭到宰相李泌及群臣的堅決反對,德宗於是沒有兌現諾言。 尚結贊對唐朝食言毀約深表不滿,決計報復。

  786年九月,吐蕃軍隊越涇、隴(陝西省隴縣)、邠、寧(甘肅省寧縣)等州,進兵至鳳翔。 李晟將其擊退,十月,再挫吐蕃軍於摧沙堡(寧夏固原縣西北)。 渾瑊、馬燧等將也阻擊吐蕃軍。 尚結贊不斷遣使向唐求和,又繼續侵擾,唐德宗擔心將帥生事邀功,力主罷兵而與吐蕃和盟。 十二月,罷李晟兵權。

貞元三年(787年),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將韓遊瓌覺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 詐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還想聯合吐蕃,共擊回紇,答應與吐蕃和盟。 德宗命崔澣去見尚結贊,尚結贊以歸還鹽、夏二州,表示“誠意”,還提出請唐朝派渾瑊主盟。 唐朝答應派渾瑊為會盟使,會盟地點幾經磋商,最後決定在平涼(甘肅平涼)。

  五月十五日,唐蕃會盟於平涼。 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命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會盟的誠意。 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讚之請,脫去盔甲,入幕換穿禮服。 此時,吐蕃軍伏兵在擊鼓的號令下,從四面 蜂擁而至 ,渾瑊覺察後迅速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副使崔漢衡以下60餘人,皆被扣押,其餘隨從將士全部被殺。 此次劫盟突襲事件,唐軍死500餘人,被俘千餘人。

  平涼劫盟使雙方都不再抱有和平的誠意,唐朝不履約,吐蕃也無和平共處之意。 唐德宗深悔堅持與吐蕃會盟的失誤,果斷拋棄了聯合吐蕃共擊回紇的幻想,轉而聯合回紇、大食,誘使南詔共同對付吐蕃,唐蕃又進入激烈的戰爭時期。

blob.png

  此後30多年唐蕃之間未再和盟,吐蕃進攻關中、西川的戰役盡數遭到失敗,而唐朝在西域的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也在這段時期被吐蕃相繼攻陷。 稍後當時還在漠北的回鶻汗國往西域發展,奪取了北庭地區。 經過包括維州會戰、鹽州之圍在內的多次大戰之後,吐蕃國力不斷被唐、回鶻、大食削弱,而唐朝卻進入了 元和中興 ,吐蕃這才有了重新議和的意圖。

   長慶 元年(821年)十月,唐蕃最後一次會盟於長安西郊。 吐蕃會盟專使為禮部尚書論訥羅,唐朝派宰相崔植、王播、杜元穎等17人與盟。 822年(長慶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專使劉元鼎率領使團去吐蕃,與吐蕃以缽闡布·勃闌伽允丹為首的官員在邏些東郊會 盟。 會盟畢,吐蕃遣使隨劉元鼎至長安,又派人到大夏川(甘肅省大夏河)召集東道將領100多人宣讀盟文,要求他們信守不渝。

  長慶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 雙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決心今後“社稷葉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擾”,“煙塵不揚”,“鄉土俱安”。 還規定了唐蕃雙方人員往來路線和供應辦法等具體事項。 在現存唐蕃會盟碑的背面,還記述了唐蕃和盟關係的始末:對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後嫁到吐蕃,唐蕃間長期和戰不定的形勢作了回顧;對極力主張與 唐和盟的赤祖德贊作了充分的肯定。 對唐蕃雙方人民而言,會盟反映了他們想望結束戰爭的共同願望,符合他們的共同利益。 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間,吐蕃與唐朝共會盟8次,長慶會盟是最後一次會盟,亦稱“甥舅和盟”(唐朝為舅,吐蕃為甥)。

  曠日持久的唐蕃戰爭對於吐蕃越來越不利,最終甥舅之間實現了最後一次和平會盟,但也僅維持了20餘年。 兩國還在進行最後的較量,會昌四年(844)唐廷以回紇衰亡西遷,吐蕃內亂,議复河、湟四鎮十八州,儲備兵器、軍糧,偵察吐蕃邊防屯兵眾寡,以為 收復之備。 大中年間(847-859)沙州漢人張議潮掀起反抗吐蕃的起義,唐​​朝便趁吐蕃內亂盡复河西故地,吐蕃也在內憂外患下分裂為百餘部落,從此再也沒有雄起過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從清水會盟到平涼劫盟,再到長慶會盟,淺談安史之亂後唐蕃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