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

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

90歲的他壓根兒沒想到,10多天前一條捐贈300萬元的新聞,讓他瞬間成了“網紅”,也將他及一生所摯愛的化工合成事業帶進了人們的視野中。

他就是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

說起李俊賢,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談起“兩彈一星”、“長徵”系列火箭、“神舟”飛船發射就會眼前一亮,李俊賢就是幕後功臣之一。

院士李俊賢

與火箭推進劑結下不解之緣

“從青年到老年,我的一生都獻給了科研事業,很多時候感覺壓力很大,但再大的壓力也要頂住。”夏日洛陽,酷熱難耐,王城大道69號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辦公室裡,李俊賢精神矍鑠,語氣堅定。

1958年,國家提出“兩彈一星”及其推進劑研製任務。在這一背景下,1960年初,32歲的李俊賢被抽調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先後擔任火箭推進劑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從那時起,李俊賢的名字與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動力源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幹就是一輩子。

ADVERTISEMENT

1966年6月,李俊賢接到調令,去青海大通縣一個山溝裡籌建黎明化工廠(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前身),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住茅草屋,睡土炕大通鋪,吃鹽水煮蠶豆、青稞粉,忍受著高原反應,1968年2月,由他主持研製的用於人造衛星發射的高效能化學推進劑——偏二甲肼終於誕生並投產。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升空,用的都是偏二甲肼。

至今,偏二甲肼在國內仍是重要推進劑品種。而這,也是李俊賢一生最為驕傲的科研成果。

1995年,67歲的李俊賢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今,雖然已有90歲高齡,李俊賢仍舊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他的同事介紹,前些年,每年除了春節休息3天外,其餘時間他都會來單位,一天至少工作8個小時。“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他這些年加班的時間幾乎相當於一個人正常工作20年”。

2014年11月26日,對李俊賢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天,他當選“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在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並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導師李俊賢 搞科研,最怕的是“差不多”

近年來,李俊賢分別擔任河南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及本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要做一名科學工作者,就要甘於奉獻,耐得住寂寞,一生都要保持勤奮、嚴謹的工作作風。”李俊賢常說的一句話是:搞科研就是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他要求在平常的科學實驗中絕不能摻雜水分。每當技術材料遞到李俊賢手上,他總是字斟句酌,對每個疑點都不放過。

他83歲時帶的一個研究生有一次寫了一篇論文,可能為了偷懶,在後面的參考文獻中隨便引用了一些沒仔細看過的文獻,誰知李俊賢審過後對他說:“小杜啊,這幾篇文獻好像有些問題啊,你引用的觀點好像和原文不太一樣。”他的學生後來才知道,原來李俊賢為了幫他審查這篇論文,把他後面引用的所有參考文獻原文都找了出來仔細看了一遍,這份嚴謹真是令人敬佩。

從那以後,小杜再也不敢懶省事,也學會了對每個資料、每個符號、每個觀點反覆揣摩,細心求證。還有一次為了分析一項實驗失敗的原因,80多歲的他不顧冬季嚴寒,陪同學生在保持通風的實驗室整整工作一天,直至問題解決。

在李俊賢言傳身教下,黎明院先後湧現出一批精細嚴謹、默默奉獻的科研團隊和科研工作者。化學推進劑開發部A07組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先後完成8項國家級軍工配套攻關課題,獲授權專利13項。組長白森虎心懷感激:“每一步的成功都離不開李院士的親切指導,他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李俊賢在聚氨酯研究中處於領導、指導地位,有的很關鍵的問題是由他解決的,但在成果申報的署名上,他總是把自己名字勾掉。他說:“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勞是大家的。”

作為一名院士,李俊賢還時刻想著國家科技人才的梯隊建設。作為團隊帶頭人,他領銜組建“河南省反應注射成型新材料創新型科技團隊”,並與其他同行培養了眾多精細化工領域的科技骨幹,其中有些已成為行業領軍人物,如孫寶國院士、石碧院士、譚天偉院士、錢旭紅院士等,他們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

“老摳”李俊賢

居室成了“舊傢俱博物館”

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黨委宣傳部原部長薛志強說,李俊賢公私分明,從不沾組織半點光。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家裡那輛1953年生產的飛鴿牌自行車騎了60年,“被我們送到博物館裡收藏了”。

為了工作、生活方便,院裡要給他配專車,也被他拒絕,他說:“工作需要用車,會向組織申請,生活中哪能用公車辦事?坐公交出行就很好。”院裡給他配的辦公設施,家人是絕對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兒子用單位給他配的電話打了個長途,被他很是一通教訓。院裡給他訂的報紙,他看完之後月底都會集中送回單位便於集中回收,不佔單位一點兒便宜。

李俊賢和老伴丁大雲是1959年結的婚,已走過近60年,他們生活十分簡樸,每天粗茶淡飯。他們現在住的是單位家屬院一套普通的四居室,每個房間都擺著書櫃。“這些書櫃很有年頭了,是從青海帶過來的,床和縫紉機也是,還在用。”丁大雲指著一張鐵架子床和一臺老式縫紉機笑著說,他們使用的傢俱都有歷史了,捨不得丟掉,因此被大家笑稱為“舊傢俱博物館”。

前幾年,流行申報院士工作站,很多企業提出了優厚的條件邀請,但都被他婉言拒絕。後來,蘇州一家企業老總找上門來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李俊賢卻同意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工資、獎金、分成、勞務費。他對那個老總說:“你們企業這些年的進步我一直看在眼裡,知道你們能幹事想幹事,我願意和你們一起共同為咱們聚氨酯行業做些事情!”

“闊人”李俊賢

捐300萬支援科研、幫扶困難職工

6月8日,李俊賢、丁大雲夫婦捐贈300萬元設立黎明院創新和幫扶基金的善舉,引發廣泛關注。其實,在2018年初,他就向黎明院黨委寫信,提出捐贈500萬元支援黎明院博士科研創新、幫扶公司離退休困難職工。黎明院綜合考慮他的生活和健康需要,接受其300萬元捐贈。目前,300萬元善款已打入黎明院的專用賬戶,已有一名離退休困難職工領取了救助金。

“很多人問我們把這麼多錢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會啊,留下的錢,自己夠花就可以了,能培養更多的人才,幫助更多的困難職工,這是我們更大的福氣。”李俊賢說。

由於年輕時工作頻繁調動,李俊賢的一雙兒女跟著他從北京去了青海小縣城,沒有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他的一子一女只是讀了大專,目前是黎明院普通的一線員工,月薪才3000多塊錢,生活過得並不寬裕。對父親李俊賢、母親丁大雲的做法,他們是支援的,“一開始有些不明白,為啥把辛苦積攢了一輩子的錢都捐了,但當聽了父母想為國家做最後一點事兒,便完全支援了。”

對於子女,李俊賢從來沒有為他們的職位升遷、調換崗位等事兒向組織開過一次口。一次春節家庭聚會中,大家唱起了卡拉OK,李俊賢破天荒地和家人一起待了兩個多小時,這是多少年來唯一的一次,也許這位老人感覺虧欠家人太多。他說:“這輩子,我還從沒幫老伴買過一件衣服,從沒陪孩子逛過一次公園,以後閒下來了一定多陪陪他們!”

網友在得知李俊賢的善舉後紛紛留言,向李俊賢致敬。

網友“開心就好”:“這才是國家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致敬!”

網友“笑傲江湖”:“見賢思齊,值得敬重的科學家、慈善家,中國精神的踐行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90歲院士捐300萬設創新基金:不心疼 錢夠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