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

哈雷,不只是一顆彗星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

1656年出生的哈雷,1673年進牛津大學王後學院數學系。20歲畢業後,比比爾·蓋茨早三百多年就放棄了獲得學位的機會,跑去南大西洋聖赫勒納島建立了南半球第一個天文臺。在那裡,哈雷繪製了載有341顆恆星精確位置的南天星表,彌補了天文學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正是這個貢獻,當時才22歲的哈雷被選為皇家學會成員,並榮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

1704年,48歲的哈雷晉升為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1705年,他出版了《彗星天文學論說》,書中闡述了1337-1698年出現的24顆彗星執行軌道,並準確預言了哈雷彗星的迴歸!

1718年,52歲的哈雷發表了恆星有空間運動的資料,首次提出恆星也是運動的。

研讀哈雷的人生,發現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痴迷地執著,令他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同時還有一特點,灑脫。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特點,在哈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互動進行。

ADVERTISEMENT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

超乎尋常的執著精神

哈雷的執著,超乎尋常,正是哈雷的執著,才有如此的成就。

哈雷的執著體現在與另一位偉人牛頓的合作,支援資助其出版《原理》。說來奇怪,竟是一次偶然的打賭,刺激了哈雷的執著,併成就了此書。

1683年,一次哈雷、胡克(胡克定律的發現者)和雷恩(天文學家)在倫敦吃飯,突然間談話內容轉向天體運動,討論起行星往往傾向於以一種特殊的橢圓形軌道上執行的話題。雷恩慷慨地提出:要是他們中間誰能找到答案,他願意給他發獎。為此哈雷著了迷。1684年8月,哈雷自行前往劍橋大學,徑直拜訪已成名的數學教授艾薩克·牛頓。哈雷請教道:“要是太陽的引力與行星離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行星執行的曲線會是什麼樣的?”牛頓馬上回答說:會是一個橢圓,並且自己已計算過。哈雷馬上提出要牛頓的計算材料。但牛頓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了。在哈雷敦促之下,牛頓答應再算一遍。這一動筆不得了,喚醒了牛頓的數學天賦。有兩年時間,牛頓閉門不出,精心思考,塗塗畫畫,擴大了對天體學的研究,最後拿出了他的曠世傑作:《原理》。並且,哈雷自費為牛頓出版了這本書。

然而,這本書的誕生過程絕非這麼簡單。從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過程,我們能看到哈雷的執著與堅韌。

先是劍橋大學發生了財政危機,無法按約定為牛頓的書稿出版結賬。接著,因為這部書中的一些觀點,牛頓與其他權威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牛頓不耐煩了,他厭倦了這個冗長的寫作計劃,他想到了放棄。更加不幸的是,哈雷的父親恰於此時過世,哈雷因繼承問題訴訟纏身,無論財力還是精力都大受影響。眼看著出書計劃將擱淺,但哈雷的執著超出想象,他一定要將牛頓這部著作展現在世人面前。

哈雷在劍橋與牛津之間奔波,協調牛頓與其他權威的矛盾。哈雷也在牛頓與出版商之間奔波,將頁面設計反覆修改,直到牛頓與出版商雙方都滿意為止。哈雷還在親朋好友與各種機構之間奔波,並不富裕的他開始四處舉債,支援《原理》出版。

經過哈雷28個月的執著和努力,震撼世界的《原理》終於面世了!

喧鬧中,哈雷卻默默轉向幕後,一面還債,一面重新研究起他的彗星。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

去失而能得的灑脫放棄

哈雷一方面執著,醉心於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又非常灑脫,該放手時就放手。人生在收放之間釋放出很大的彈性寬度。

1

第一次放棄,放棄即將到手的牛津學位

若沒有這次放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南天星表的建立者,就不是哈雷了。哈雷放棄了牛津大學的學士學位,兩年後因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牛津大學的碩士學位,再後來得到了博士學位,並最終成為了牛津大學的教授。儘管在爭取成為牛津大學教授的過程中,他意外遇到了牛頓居然不支援他的小插曲,但最終還是如願了。

2

第二次放棄,放棄天文臺長助理美差

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John Flamsteed),當時正在籌備格林尼治天文臺,就找到牛津大學去選助手(也就是現在的校招),當時正上大二的哈雷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從此逐漸成為公眾的焦點。天文臺建設得很順利,一切看起來相當不錯。可是隨著時間推移,Flamsteed和哈雷的性格根本合不到一塊兒。最後兩人的矛盾簡直不可調和,於是哈雷果斷辭職,灑脫地放棄大家都十分豔羨的工作。如果沒有這次放棄,也許就沒有哈雷彗星的發現,也許就沒有《原理》一書的出版。所以,有時放棄,才能得到,甚至得到更多。哈雷放棄了天文臺長助理的職位,後來反而得到了天文臺臺長的職務。

3

第三次放棄,放棄出版《原理》應得功名

在《原理》出版後,對牛頓和對哈雷都是一件大事。但哈雷為此付出了28個月的代價,付出的是出版該書的各項費用,但該書並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哈雷沒有計較名利,沒有沉醉在鴻篇鉅著出版的喜悅之中,更沒有試圖利用該書的出版,賺取自己的名利,而是轉身投入到彗星的觀察研究之中。正是這種灑脫的放棄,才有了後來的彗星週期運動規律的發現。所以,放棄是為了更全力以赴的執著。

4

第四次放棄,放棄科學轉型管理

當然,哈雷最後一次放棄是他1720年做了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後,直到去世的22年時間沒有任何學術發表,在轉型中一心一意執著地做好一個管理者。哈雷的灑脫,是一種克服人性貪婪的品質。人只有戰勝自己的貪婪,才能灑脫。哈雷為牛頓出版《原理》付出那麼多,然而當競選牛津大學天文學教授時,竟沒有得到牛頓的支援而落選。但哈雷只是不悅,也沒有更多抱怨,仍在自己天文學裡研究。假若哈雷為此耿耿於懷,哪還有心情再研究學問,併名垂青史?所以,灑脫也是放得下一切,為自認為值得做的目標衝鋒。

也正是哈雷的執著和灑脫,才有了人們的對他的愛戴。現在,人們(尤其在西方)談到哈雷,習慣性地不直呼其名,而是叫他“彗星男(The Comet Man)”。當然,在其他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哈雷還是“潮汐王子(Prince of Tides)”“地球物理學之父(Father of Geophysics)”等等。試問,哪個科學家能享有如此多帶有溫度的綽號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頭條楓林網 » 觀察人物|哈雷:拿什麼同時成就了牛頓和自己?